春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韩家湾煤炭公司各区队学习室的桌面上。3月13日,一场以"笔尖上的战斗力"为主题的沉浸式新闻宣传辅导活动在此展开,党委工作部业务人员带着"移动课堂"走进基层,与通讯员们展开了一场思维碰撞的"头脑风暴"。
"写人物通讯时总感觉故事线单薄,怎么挖掘细节?""面对大堆素材却不知如何串联成文……"学习室内,通讯员们抛出的一个个"棘手问题"打破了传统培训的沉闷。党委工作部业务人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化身"新闻诊疗师",针对每个区队的宣传特点开出个性化"处方"。在连采队学习室,业务骨干张婷正结合区队近期攻克的技术难题,手把手指导通讯员如何构建"悬念式"叙事结构;在综掘队现场,宣传专干王强正用"起承转合思维导图"演示如何将枯燥的生产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业务骨干杨楠掏出手机现场演示:"看这个视频脚本,30秒的镜头里既要展现设备运转的震撼,又要捕捉工人专注的眼神,关键要找到'技术美学'与'人文温度'的平衡点。"他结合自己多年审稿经验,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拆解了多篇优秀稿件,既毫不留情地指出"套话堆砌""视角单一"等通病,又倾囊相授"场景化描写""冲突性叙事"等写作技巧。当谈到短视频创作时,他即兴掏出手机支架,以桌上的矿泉水瓶为道具,现场教学"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感"。
"原来新闻选题就藏在身边!"综掘队通讯员曹阳阳举着刚拍的照片兴奋地说。在业务人员的引导下,通讯员们开始用"新闻眼"重新审视熟悉的工作环境:设备上的油渍痕迹、工友间的默契配合、深夜调度室的灯光……这些曾被忽视的细节,在镜头下竟散发出别样的感染力。连采队通讯员赵新月现场展示了刚完成的"煤壁上的雕刻师"初稿,文中将采煤机司机的操作比作"在岩层上绣花",生动的比喻让在场者眼前一亮。
这场持续全天的"新闻诊疗"在热烈讨论中渐入尾声,但通讯员们的创作热情却被彻底点燃。"以前觉得写稿是负担,现在才明白这是记录时代的机会。"通风队新通讯员小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金点子",封面上"用文字为矿工立传"的誓言赫然在目。公司党委工作部负责人表示,这种"下沉式"辅导将成为常态,通过"季度会诊+专题攻关"的模式,持续锻造"脚上有泥土、笔下有温度"的新时代通讯员队伍,让新闻宣传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