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近年来兴起的各种健身运动中,网球也可算是最热门的项目了,而与之相互借势的体育营销,显然已成为先知先觉的商家借力腾飞的翅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业余网球市场这一体育产业。
京城网球热方兴未艾
网球,作为一项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近来发展十分迅猛的新兴运动,除了能带给人们直接强身健体的益处外,还被赋予了越来越强的消费品性,既涉及物质层面,更关乎精神层面,成为人们定义高品质现代生活的一种参照物,甚至是代名词。
近年来北京的网球人口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据北京市网球管理中心2003年的抽样统计,全市每月至少打一次网球的人数已突破10万;每周至少打一次网球的人数也近1万人。另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区的室内网球场已近200片,露天网球场更达到600片左右,在绝对数量上已接近网球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仍然供不应求。据了解,绝大多数会员制网球俱乐部都是在满额甚至是超额情况下运营的。而据《网球天地》杂志统计,北京城区的网球用品专卖店及大型商场内的网球用品专柜加在一起已有近百家。其中一家专卖店的老板对记者说,自从1996年开张以来,他这里球拍的销量平均每年的递增率大概为15%。所有迹象都表明,一股网球热已在京城悄然兴起。
“2003‘鹰牌花旗参杯’北京精英业余网球公开赛”的赛事引发了十分踊跃的报名热潮,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股网球热在“非典”后又加速升温。北京市网协副主席张文尧认为,比赛报名人数虽然有些超出想像,却也在情理之中:一是“非典”期间正值北京业余网球赛季,许多计划中的赛事停办,比赛稀缺造成业余选手参赛欲望强烈;二是许多人在“非典”期间开始接触并喜爱上网球,使北京网球人口基数在短期内又有所增加。
从“贵族运动”到“白领新宠”
在国外,大部分网球场都属于公益性的体育设施,免费对公众开放,就如同我们现在社区内露天的各种健身器械。但是在目前的北京,网球仍然是一项高消费的运动。购买一整套运动装备包括球拍、球包、球衣、球鞋就需要数千元,会员费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场地费和教练费每小时也都在百元左右,如此消费水平绝非一般工薪阶层所能承受。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国内大多数人接触网球时间都较晚。据北京市网球管理中心抽样调查显示,北京网球爱好者第一次打网球的平均年龄是28岁,这与中高收入者的年龄结构也基本吻合。
北京新赛点网球俱乐部曾对所属会员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会员构成主体为年收入20万至50万元的外企公司中高层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及自由职业者。记者在本次比赛组委会了解到的报名情况也大致相仿。这是一个有钱又有闲、追求时尚、讲求生活品质的群体,他们接触网球,除了有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外,还有许多人更看重网球在礼仪、社交方面的功能。一位俱乐部会员在聊天时对记者说,他本人并不爱运动,但发现圈子里很多朋友打网球,为能跟大家有共同语言,也只好学着打。香格里拉饭店网球馆的前台经理则道出了另一种客人的心态:网球社交比请客吃饭高雅,比泡歌舞厅健康,何乐而不为?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许多公司、团体也选择通过包租场地的形式为旗下员工或会员提供一个固定而又别样的交流空间。确实,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球文化中,礼仪社交和竞技健身同等重要。
业余网球:这厢风景独好
网球被誉为“世界第二运动”,除了其历史悠久、受众广泛的原因外,更具决定性的是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围绕网球所进行的商业开发和整体包装相当到位。现在所谓的“业余网球市场”相对来说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看看北京这两年举办的业余赛事:“长城卡杯”、“北京印象杯”、“海德杯”、“天行杯”、“钰泰杯”、“奇瑞杯”、“天创健康杯”以及“鹰牌花旗参杯”等,冠名的赞助商已经从单纯的体育用品扩展到汽车、酒店、保健品甚至房地产、银行业等领域。鹰牌花旗参品牌部经理吴雪骁称,“鹰牌与网球运动再次‘联姻’,是因为二者健康、运动、时尚的气息浑然天成。我们相信,在给大家带来丰富、健康生活的同时,鹰牌会因网球更时尚;网球也会因鹰牌更健康。”不难看出,相互借势的体育营销,显然已成为先知先觉的商家借力腾飞的翅膀。